紅色美術 導 演:胡傑、艾曉明 |2007/中國/ 70分鐘 |語言:普通話(英文字幕)
為革命畫畫 導演、拍攝:艾曉明、胡杰|剪接:胡杰、艾曉明|2005/中國/ 52’31”分鐘|語言:普通話/英文字幕
兩齣艾曉明的紀錄片,講有關中共政權下過去重點推動過的農民畫與宣傳畫,看時其實覺得甚為沉悶,只在導演把當日的清廉反貪腐口號如何緊剪貼上今日的領導人畫面而眼前稍稍一亮。既然個人對於片中參與者承載的中共這段政治歷史和藝術的知識其實相當匱乏,與其硬要給兩片作導讀,我就還是以我的問題意識去看我可以通過這兩部片問出什麼來?
或是由於內地的政治波普藝術,使我這世代香港藝術工作者對於這些紅/光/亮的亢奮早已生厭,這並不奇怪,但政治藝術的形式內容,藝術與政治及群眾運動關係等長期纏在我個人心頭的問題,這下子無疑似是擺在眼前,我卻總無法從兩片中看出頭緒來,覺得才是問題所在。
我覺得第一個關鍵點,在於中共的政治歷史──一個疑似政治壓倒一切(美學政治化)的社會例外狀態(政治美學化)和本地(正或因其而生的反動的)文化藝術脈絡的龐大差異。
相對於以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作為藝術創作的指導性思想,對於這種強勢政治意識形態與這個政權的反感,長期使我們(殖民地)的藝術教育片面(逆向)地相信藝術不該為政治服務,結果,其實讓我們反陷於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政治意識形態中,慣而對於政治藝術的思辯性都變得陌生和欠缺語言,對於美學的政治產生一種無形的忌諱。
(市場的經濟,對於藝術牽涉政治議題又可以有不同的處理,看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當化藝術就可見到這頗大的差異,若香港的去政治化是一種隱然的政治意識形態,中國大陸的顯相反可以把藝術牽涉政治議題變成純然的消費符號。至於在冷戰時期強化的現代藝術高舉現代個體主義,又與(同樣也是一種相當現代的)群眾的藝術產生一種對立,而政治如何動員群眾,藝術有其力量特質?群眾藝術的政治又與藝術產生何種的政治哲學的內在緊張?這些長期都統統欠了梳理。)
透過追訪這些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品源頭,這兩齣片有助我們見到種種政治領袖與藝術工作者的互涉(若非如片中藝術評論家栗憲庭所說更一面倒的毛澤東的陰謀利用)。而若我們也拿如Boris Groys開啟對於蘇維埃的史太林主義藝術的精闢分析來佐以思考,相信也定可以看到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與中國歷史發展社會背景下, 在本土/舶來/精英/群眾/前衛/媚俗/美/理想等上同樣殊不簡單的錯綜關係。
認識這些政治藝術傳統的資源以及當中的美學/政治危與機,該可為我們更好的準備眼前一場新世代的文化革命戰吧!還是,以為政治壓倒一切的社會例外狀態的經驗在本土有用武之地,根本就是一場誤會?
1 則留言:
會再看艾曉明的紀錄片嗎?
這是一個有關 HIV的紀錄片的馬拉松放映會
http://www.m-a-d.asia/events/whats-up/mmm-mad-movie-marathon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