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MK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看了浸大視藝畢業展,也看了中大藝術系畢業展,
對前者沒有特別驚喜,對後者也沒有特別失望,
也明白大家對前者比後者覺得好的理由,
但近年我反只看到一樣野比較在心,
就是獎頒了俾什麼類型的作品,
而我在blog已試過舉些不可能得獎的亂棍打死老師傅的可能性,
希望評審可以走前自己一步,而非趕上市場步伐,
但大概沒有評審會願意(不公平?)從全盤來打亂對個別作品的評賞.

就同幾篇文來一個簡單的問教.
先是阿三的一篇:

...均可以是中學生作品題材,亦可以是藝術家終身探討的嚴肅主題。...
...學生作品可愛的地方就在於她的單純與坦誠。...

那大學生是什麼? 藝術家又如何辨?
我沒有意見可以補充,除了我覺得這尺度(而非尺),其實量不了什麼.(而也就容我用這疑問呼應我這裡最後對自己對於藝術教學提出的疑惑吧)

俗套不堪,又會否是在於形式?
...郭燕銘的《消失中的我》動用的方法恰當而完成度高...
卻是我所見藝圈中已重覆了不少次近乎exactly同樣的方法.於是什麼是恰當和完成度高,對我這個已少逛展覽的人都恐怕就用不上了時,我可否問這是導師不逛展覽,或還是極端些重覆又如何?只要那是恰當和完成度高?

我從最下的樓房看起,心在想是我不知是否導師在臨門一腳位不能開口提點,否則,我覺得有幾多可以平實發展的lead,同學沒有捉著,
而如鄧啟耀《經歷「山水」》的寫生變成睇貓紙,反而是我覺得同學miss了的point所在,
...溫桂文的《腐朽立方》可能會讓七十後的你想到無聲無色消失了的公園鋼架。...也是我上樓梯時的希冀,但明白那是兩世代人的不同希冀,正如公園鋼架跟Sol Le Witt是兩個世界.反而山上如皮影戲的作品知是梁美萍的學生竟也做多了,我就也有點真氣結.至於

...當代藝術容易引起令人費解莫明的情況,或過於坦白表露「形式就是內容」的普遍特質而常使人感到不滿 足。「下吓?!你去超市買完野嘢keep番d啲單,去郵局寄幾打信,然後鑲落個框度就係藝術?我都識做啦!」是的,那就是藝術;你也可以如此做,倘若你真 的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話。...

正正是這種作品(兩者雖都有d好野,不過一個後設,一個主動,恕我沒法把寄信跟單據並讀)跟談論作品是否不再甩皮甩骨,我就覺得當中有否衝突?什麼是超越本科生水平的作品,而高等藝術教育的體制如何保證,生產,超越這種(些)水平,也恕我一曉不通,想不透.

作為一個不負責任隨便亂評的外人,讓我俾獎,我會選那連眼睛都被打到飛出來的海獅(豹或狗?)作品,正因那棒,就也是一記給我的品味一記言之有物的棒喝.

2 則留言:

leekit 提到...

哈,咪係,扺我甘種意你:D

jl 提到...

又用四兩撥千斤術吧
哈,咪係 乜呢?我也就猜一定係
作為一個不負責任隨便亂評的外人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