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MK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FB上Tam Daniel: 報摘貼了我早前在明報的文章:
站在鼠晏那邊記——Martha Rosler與 Artfair 的一場 Collage

文章得一些人錯愛當然開心,但標題的確是出了問題,主要都是自己與編輯溝通上的愚蠢大意,「?」字就是我自己中文打字打不到而生的結果,至於句字,意思不過實是「記Martha Rosler... See More與 Artfair 的一場 Collage」,就是貪心加了一個自己與artfair的關係的譬喻,內文最後一句,也是唯一跟標題呼應但沒有多了線索的一句,其實我也用了灰字,本意也是編輯可決定是否要刪。但因第一次同編輯合作,太急太多野未有好好交待,(而我過去在blog鬧編輯的脾氣也怕累事?當然得為編輯的專業作澄清,這句僅是個開自己的玩笑),結果連標題都使大家不明解,對不起編輯和讀者。

本來「記 Martha Rosler與 Artfair 的一場 Collage」雖經已多少道出了文章主旨,但我恐怕真是個無立場表態不歡的人了,於是還是想加個副題,雖結果主題副題也可能因此主客失衡了。但「站在鼠晏那邊」又究竟是什麼一回事?那得回到對上一次寫到Martha Rosler,是在《廿一世紀》寫過去一屆的文件展,Rosler當時的作品是少數得我喜歡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展示的其中一個標題和意念,是作品是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ole。而這次我又有機會去寫Rosler,當然先想起這前科,並想把這意念放到這次寫關於個artfair的像我一個小毛的觀察者身份上。(事實上,我又是不太想踏足那些場合,其實連去artfair也沒有,talk也是在aaa看錄影的。)就是這樣簡單(與複雜)。


網上找不到D12場刊介紹Martha Rosler的文章,卻找到這段:

Martha Rosler : I am a mole among weasels and noble eagles.
Schiller makes me itchy, but Habermas and Rancière make me smell
the roses, as well as the coffee.... See More
http://www.cairn.info/load_pdf.php?ID_ARTICLE=MULT_030_0155

也摘一小節D12場刊的短文:

Gardens are depictions of paradise. Paradise, however, shows an ordered world whereas real gardens always carry an element of rampancy. Gardens exhibit the dialectics between tamed and uninhibited nature. Gardens are metaphors for the felicitous alliance of humankind and nature. Yet Freud describes the same alliance as one bound up by hate. … Martha Rosler did more in Kassel than photograph molehills. She treated herself (and us) to a fantasy by correlating the molehills with ...
on Martha Rosler Passionate Signals, R. Noack


接後收到了個Lee Chun Fung的comment:

"小罵大幫忙" 是什麼意思?
討論政治藝術和參與政治為什麼是對立?
另外尾段對於aaa的批評不甚公平,
那似乎是不合乎你的喜好而已,
不是鼠晏便是敵人嗎?? 我不太認同

看到這種問題,覺得可以試答一下,看看個網可以把我的文章(翻生外,把)討論拉到邊,於是我寫道:

我本來就什麼都不該寫,因為我知我自己的極端,和極端所容易招來的一些自我矛盾,因為太盡,就遠離現實,要盤算的可能性太多太複雜,但我寫,是因我想我們還要有提問極端問題的聲音,在我們鬥不過市場的時代裡。套用句成了政治移語的話,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小罵大幫忙 是什麼意思?答小罵大幫忙的意思,我本想說就是小罵大幫忙囉,但我不是想撩交嗌,我唯有選用那段落中一些其他字眼吧,就是批判性成了市場的點綴(意見觀點的平衡),甚至賣點,(另還有ger後來fb提出的到市場找有錢人的心態,)而在這雙年展的獨立策展人的獨立招牌也除下了後,藝術新的批判性空間、可能性等當然也同時出現了,但那是在新基礎上,然而什麼是新基礎的基礎?若是更赤裸裸的市場,我的確或者寧願市場也是赤裸裸。讓它赤裸裸比較符合批判它的意圖。討論它跟批判它在那處發生,套用句政治術語,這是抗爭路線理念之差異,有人會入功能組別反功能組別,有人不。

討論政治藝術和參與政治為什麼是對立?沒有人說那是對立吧,套用句政治術語,真的可以又傾又砌,當然是最理想啦。從政治宣傳的角度看,要去廣場的人就去了,未去的人知到多些政治藝術也無妨,但對於我個人,一件舊「政治-藝術-品」重現在另一個場景,播在一個望觀眾們經已被動員的日子,我感到現實的譏諷而已。

另外你說尾段對於aaa的批評不甚公平,你真的是指尾段?那段我見不到太多對aaa的批評,除了「寧願來的不是你」,我的確是從個人粉絲對偶像來港的角度來說,但也是這種個人粉絲對偶像的個人喜好的個人寧願放棄,那正是表達一種喜好得要超越個人喜好,得要正視大家(我跟martha,再而或者martha fans跟aaa)是為了同一件事--即本地的政治藝術社運空間生存狀況的思考討論交流改善而著力,至於思考邀請什麼嘉賓嘛,當然,我也說了,我知道有些人就是大家覺得場合不當而不會請的,但這界線咪就是政治嘛,而我的文章的確是在/想談政治(多於藝術)。

我覺得我沒有把大家視為敵人(而是跟我以敵我政治的路線思考不同的人們),正正若是同道的盟友,我想martha若知情高志活來不了,她或也抵制來港呢?我覺得是我這鼠晏,被看成敵人才真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