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c&g的講座,香港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另類藝術空間的題目,由oscar跟yan chi對談,又是圍繞如石峽尾講起,我覺得很悶很重覆,連小西再說了多些的cultural cluster研究,我也再次確認很無聊,似學朱凱迪去看城市規劃圖,說的卻是一些很common sense的東西,問題就是這種research language才有人聽,服務目的/對象何在呢?oscar聽完佢講的結論就更是我不如去炒廠房.死未?散後謝燕舞都話我太灰,但這個氣候就是連人灰都唔許咁(幸好最近有個新朋友使我有番些精神),本來佢話送書俾我(我雖前晚說我也準備送本chie書給她時,被友人盯了眼,意指我原來送書都有意圖),於是我無拿到就決定閃了,去了梅馨二手書舖逛,不過舖早點關,就再上了序言,出奇有friend在聽那我聽得真一頭霧水的讀書組,(每個人大概也藏了很多我想不到的意外驚喜).
除了在舊書櫃有發現,接著還決心買了堆新書,包括陳滅(智德)和廖偉棠的詩集,以表支持(兩仁兄都可說是我的超級偶像),另還有本劉小楓的古希臘詩品讀。步回c&g的鬧市裡,再次在街急不及待就揭陳智德的書,可惜葉輝的序對我很無吸引力.搬完展品回家吃完夜飯,拿劉小楓上手,感覺文筆也很平舖直敘,少了點神采,於是又想到,我對小西搞這cluster研究好像很有意見,或是我到底覺得小西過去諗哲學,我可對其有另一些層次的期望,又或他對現時其研究的language一種skepticism。不過佢說,佢好知自己在搞什麼,那就夠吧,反正不知自己在搞什麼的,是我。(卻又同學不到學佛的友人遠離煩傻事般識解脫自己.)
昨天續看了些 自己幹文化 中的封路,街道派對與出版等章節,我不知合政藝小組不,但想也會推薦大家看看.而這又使我想起昨天在序言外的架上,取了本叫 獨立.生活 的獨立免費出版小冊,是民間電台節目的延伸,也很幾過癮,雖很多文像自況跟表態多於內容.同日還看了有興趣章節的,是湯幀兆的 香港電影血與骨, 發覺這書(比起我早前看的命名日本,俗物圖鑑都)有料到,對本土嘢難得敢言.(我就讀了篇給身邊的張國榮迷聽,不知會否太礙耳而得罪了人?)至於其自言草根,則使我想起那天重看小克,談到佢在香港和楊學德在九龍大的分別(那天電視則見香港九個有一個百萬?富翁,比九龍又比新界為多的報導),雖我住的是stella so的茶果嶺旁的私人屋苑,但昨天就給我在官塘趕乘渡輪過海時在碼頭見到熟人,然我倒覺得我比較市井街坊得多.
順提,今天talk還聽到,有(個我不太想提的)人說到藝術館展覽有印著霍震霆公仔這樣的作品,覺得藝術館繼續有這樣的展覽幾好,不過依佢描述(我不知佢實際捉不捉到作品講乜),人們不是抱擁這些攬枕,而是當佢沙包或坐墊,拿佢來遭殃.友人話,這可是個當然早想到的副效果.莫非又是我太遲鈍?還是原來這趟是我太尊重藝術家原意?
4 則留言:
我得說,批評是基於了解,當你還未完全知道人家做的是什麼,便發出所謂批評,那是胡思乱想,而不是批評。
我在文中批評的,是我自己,你知自己做什麼就好了,這種自信,我羨慕也來不及.不過人們聽了有限東西得到的印象,例如(不是我說而是)oscar的反應,不知對你有沒有意思.我樂意承認這裡寫的東西一直都是我基於有限理解的胡思亂想,但我還是喜歡寫自己的主觀鏡,而懶理什麼才算得上是批評.
我覺得我這裡寫的本就是偏見,但若這裡真不公平的對待了他人,我真希望就變成了人們可見我的偏見.而我想人們看到我的偏見,而不是就此相信了我對所謂批評的對象的所謂批評.
至於我的偏見是公平不公平,合理不合理,就由大家(當事人,讀者來)自己判斷.我就會覺是合理的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