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MK: HK-China
顯示具有 HK-Chin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K-Chin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算了算了。一兩個男職員議論紛紛。要是能發財的示威我就參加了。算了。人家的地方,惹什麼麻煩。你可知道,這是與我們無關的。有甚麼用?中國中國,早有中國的話就不用在香港囉。...

鍾玲玲〈我曾經被捕過〉(1971)
《我的燦爛》(素葉,1979),頁24.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轉載自 ytachm @ YouTube "一於少理"

這裡要簡單介紹一下"共驢"

"共驢"這種畜牲與其他驢子不同, 牠主要生活在大城市, 特別是香港, 而非生活在野外. 牠們出名頑固,愚蠢及保守, 為了紅蘿蔔, 牠們會不顧一切, 任由主人擺佈!

共驢原來都分幾種, 高級的叫煲呔共驢 , 次一級的叫高冠共驢, 再次一等的叫無齒共驢及普通共驢.
雖然名稱不同, 但牠們都有一共同點, 就係對共主十分忠心, 只要共主在牠們面前掛條紅蘿蔔, 牠們就會死驢一便頸地為共主效勞, 任由共主騎在牠們身上.
此外,牠們最怕另一種叫"民主"的主人, 與及一種叫"稚蚰"的節肢動物, 只要聽到"民主"和"稚蚰"這兩個名字, 牠們就會周身唔自在, 恐懼到打冷震, 表現出十分抗拒的樣子!
自從香港97回歸之後, 在香港生活的共驢就越來越多. 最可怕的是, 牠們雖然佔少數 (約40%), 但在共主的控制之下, 卻可以控制整個香港! 其他生活在香港佔大多數 (約60%)的人, 對共驢這現象無可奈何之下, 只可以採取"一於少理"的態度! 亦是這首歌名由來的背景原因!

有繪畫天份的朋友, 可以根據以上描述, 創作出幾種共驢的漫畫或其他不同的作品!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Notes

看了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2001)的Arif Dirlik一篇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當中在提到Jean Chesneaux, Brave New World (1992)的paradigm of HK to describe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economy as "an off-ground economy" (23)
Dirlik加了個注,表現他到底對香港好像的確比較熟點
... The people of HK, in spite of the "off-groundedness" of the HK economy, have in recent years shown a remarkable awareness of place consciousness, which goes against both the colonial regime and the nationalistic rhetoric of the Beijing regime. The class aspect of this awareness is not to be ignored, as the nationalistic rhetoric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is case seeks to disguise an alliance, unprecedented in its explicitness, between the state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 (Chinese and non-Chinese) against an emergent civil society that unites around the idea of HK as place of daily life.
...(p.44 note 24.)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當年政府入市,我或多或少站在炒家一邊,覺得政府不能對市場輸打贏要,那大概是我立場最市場過的時候了.
現在,實在看不順眼那班仍捧自由市場的後生仔,據說蘋果養了一批(很食客味),我即經常為在am730看到那後生樣的專欄而生憤.最氣憤當然是這班人還好意思支持政府出招對付金融海潚,救市唔救人.
新看到其專欄,竟然更劈頭就說中央送大禮,能解香港燃眉之急,特首穿針引線,值得一讚,還乘機指一些議員為反而反,真是討人厭的寫手.
好在胡孟青全是另一姿態,強調港人要諗深啲,要自強,叻番次俾阿爺睇.咁至係出嚟市場行嘛!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寫十月當代的文章間,想了幾個自己覺得蠻過癮的詞語.
一個是中港之間的「太緊密關係」的意識負累,
諷的當然是CEPA等種種更緊密xx關係安排.
另一個是對於媒體藝術的「媒體感性濫觴」睇不過眼,
不過在感性主義以外,當然也該有媒體程式掛帥的另一端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