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MK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翻開 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 , 在前頭的不同章節的選文與插圖揭到品味的美學,見到此似曾相識的精緻菜式,想想,原來在小樺的blog上看過.
從此又想起第一次跟小樺會張勵君,去了旺角一日本餐廳,本應是閒事一宗,我卻或已因而戴了有色眼鏡看人.我雖愈來愈想吃得好,但這好不一定是要很精緻,因我更厭惡吃得貴.上周有天別了友人,不著的行走行走,直到舊區一後巷麵店,入去點了個碟頭飯,和老闆跟廚師一起坐在雪花的電視前,看長毛上大班節目,俾錢都俾得尤其暢快.
那天去聽民間博物館等搞的解說雪櫃的窮風流,張超雄提到一百萬人的故事中,一則阿仔吃完,阿媽嚼骨的香港真人真事,對於時常喊窮的我,一想起這,任何一餐,其實都已是一件道德不道德的大事件.

了解‧關懷‧一百萬人的故事
一百萬人的故事-01
一百萬人的故事-02
一百萬人的故事-03
一百萬人的故事-04
一百萬人的故事-05
一百萬人的故事‧全民開講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有時接連見到些相關的東西,你知道自己的思路是貫徹有序的.但這次這樣巧的事,真的發生了,卻只說明自己如何誤入歧途.
在美學的經濟的小店風範學一章中,作者如是說:
消費不只是購買必需品,還是購買感動;老闆不再是個邊收錢邊看電視或報紙的收銀機按鍵狂,而是個在乎氣氛和空間個人特色的服務研發者.
我的感動,偏偏正是來自老闆邊收錢邊看電視,那平民化的氣氛.反過來,難道時代廣場對面那標榜女僕文化的咖啡廳就算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