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nalytics
mMK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若問我文化現場的視藝評論質素,我想到一個答法.
就是它根本沒有產生出足夠的數量的視藝評論來談它的質素.

不過我談尋找麥顯揚的文章,我感覺是意識形態多點,而hiram在文化現場的一篇,是正經一點,正一點.

看到facebook的關於我group主要是關於/由這展那篇的評論而生,我在想,
這種group若夠大,會否是向編輯展示讀者群/叫座程度的方法? (至於班fans原來會不理版權把文重貼,是否卻又減分?)

我確承認我有些舉動會推動fans group的出現,如我跟jeff不同,我愈發不喜歡重貼我的文到網上,可能於是大家聽聞該文後,要看,就有一個要找的過程,意識到自已有幾想讀一讀,或否.

最近跟人談到相關該展覽的東西,我於是記起一點結果因長度而刪了沒有出街的點子,於是想了想把這些改動post上來:

...麥顯揚真的那麼好嗎?好在那?(好人!?)...

...倒是同是從二手店搜來的《過渡》(1995/試刊)關於麥顯揚的碎料...

...{而同有趣的是此名本地外籍藝術史學者其認識中文的程度一直讓人議論紛紛}。...

...(到底《我愛文化》這系列,跟何慶基的《新編公民教育》(1996)等塗鴉作又有幾分類近。但也別忘,當何慶基在藝術館的《城市變奏》(1992)展出《坊間故事》時,麥顯揚展出的仍乃是雕塑,而且作品還終被藝術館購藏。)...

...最沒有中國味的關尚智(除非貼在「鐵馬」上的「中國加油」貼紙也算入中國概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