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藝術家友人買了件作品,不想是不合理的友情價,回到畫廊價又像有點失預算,但若什麼都依我的生活世界來看也會變得很不正常,因為我是個沒收入的人,本就不該這樣參與資產階級的藝術收藏的買賣遊戲.(至於affordable art,因為冇到,我都唔知有幾affordable.)
其實這次買這作品來幹麼我也不知,尤其友人對於這藝術家或會有別的反應,於是祗能夠收起來.不像我說朝對晚對(說是借來無妨)阿良的作品可以產生的特殊感覺.而呂生送畫的時候更對我說,你沒錢時就拿去折現吧,而我的確就把這句當真.這種收藏,感覺上則又是另一種.
最近忽然發覺銀行真的沒錢剩.(事實上ps付不足chie的開銷,別說沒人工,個人言還是負數,每次搞完展覽,都驚糧盡了.)後來才記起友人們整理他們展覽時的單據的email會cc來,是因為那錢是我墊支的.那是那時手頭剛有adc的小獎金.(也算是我的另類收入?)藝發局常想領獎的人可以給他們獎金如何用一番堂皇話,但讀書也不夠,我只能把它拿來當穀種,若如實寫幾分一用了來購本地藝術家作品,這是否也是幾好的藝術走資的宣傳?
另位友人去了一個有富豪的晚餐飯局(本來還說約去睇文雀,但我平常不去電影院看戲,其實何嘗不是錢的問題?),回來就email來,開首就是喊悲劇.我也出席過同一人的晚餐飯局,感覺是對著個饕餮的暴君.我覆話我們不過想搞藝術,做乜變成要去這樣的地方?事實上,那天三年展會議中午,因約了接受個外來人的訪問,就懶花腦筋隨大隊,結果到了會展旁酒店吃自助餐,我也很不舒服(反過來因掛住傾而沒有大刷一頓也不值!).我不知這是不是一種茹國烈在hamletmachine座談指是為過去(文化界沒錢)決定現在(心裡不適)的過時心態,進出的場合也不同了,但這確是穿梭兩個不同"世界"之間,但誰會就此出聲,反串大會的主題?
便宜(明益)又唔得,貴(負擔唔來)又唔得,就當這是我的個人自找麻煩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